5月30日,十堰市召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聞發布會,發布十堰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成效、經驗做法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城管執法委員會、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參加發布會并接受省市媒體記者提問。
記者獲悉,近年來,十堰不斷加強水與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入223億元,實施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五大工程”,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和“十年禁漁令”,持續鞏固“五河”治理成果和庫區拆圍、退捕禁捕成果,2811名河長常態化巡河,1.2萬名漁民棄漁轉產,上岸拆解、分類處置各類船舶8278艘;先后關停整治轉產污染企業560家,拒絕不符合環保政策的項目145個,完成尾礦庫閉(銷)庫治理73座,排查各類入河排污口402個;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16座,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6%;建成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42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加強工業廢氣、揚塵、機動車尾氣等大氣污染重點領域管控,新建超低排放水平的京能(十堰)熱電有限公司,完成55家重點揮發性有機物企業深度治理和73家工業爐窯企業、64家工業企業無組織排放綜合整治;嚴格落實工地揚塵防治“八個100%”,累計淘汰黃標車2.2萬輛。
在此基礎上,十堰出臺“三線一單”生態環境保護分區管控方案,劃定110個管控單元,全市33%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范圍;累計創建生態鄉鎮148個、生態村1610個,8個縣市區全部建成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十堰市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榮譽稱號,丹江口市、竹溪縣、鄖陽區也先后創成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強力推進環保督察整改,先后解決黃龍水庫飲用水源地碼頭關停、竹山縣郭家山飲用水源地取水口遷移、城區大家福和清真屠宰場關停搬遷、漢丹港50噸溢油應急設備庫建設等一批重難點問題;建立以綠色GDP為導向的生態文明考核評價體系,每年拿出3300萬元用于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
通過努力,十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為“優”,森林覆蓋率達73.5%。五條不達標入庫河流治理成效顯著,官山河、犟河、劍河、泗河穩定達到III類以上標準,神定河達到IV類,全市23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的比例95.7%,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II類標準以上。2014年12月12日通水至今,已累計向北方安全調水超過480億立方米。十堰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2.3%,PM2.5濃度31μg /m3,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記者 吳楠 特約記者 葉相成)?